来源:大江网-信息日报
2022年12月28日,宜黄县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提出巩固提升宜黄县“国家级制种大县”优势地位。宜黄主官将如何做?提出了哪些要求?
宜黄籍博士后张剑来到该县黄陂镇霍源村,深入田间地头指导种田大户稻渔生态种养技术。视觉江西章英全、叶娜摄
要求将制种产业发展摆在重中之重位置
农业是最具根和魂的产业。其中,制种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江西要求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部署要求,结合江西实际,切实抓好“三农”各项工作。要坚决维护粮食安全,不断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巩固江西粮食主产区地位;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装备支撑,全面落实各项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近年来,宜黄县以“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县”建设为抓手,稳步扩大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022年宜黄水稻制种面积超6万亩,种植规模和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省前列,再次被认定为“国家级制种大县”。
2022年3月28日,宜黄县委书记杜晓良一行深入棠阴镇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园规划建设现场、凤冈镇大鹿村蔬菜种植基地等地就蔬菜产业和种业产业发展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召开座谈会。
座谈会上,杜晓良鼓励蔬菜大户、种业大户要在各自领域精耕细作,并表示,有关部门要及时梳理分析、认真吸收,认真对照自己的职责任务,扎实开展好各项工作,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强烈的使命感助力全县蔬菜产业、制种产业蓬勃发展,高质量推进农业现代化。
在宜黄县2022年7月的召开“三项评比”工作月调度会上,杜晓良称,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相关单位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杂交水稻制种产业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渐渐走出一条“公司+经纪人+合作社+种植户”的新模式。
宜黄县委副书记、县长陈小青则认为,在农业发展方面,要继续做好宜黄农业“特而优”的文章,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抓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2022年12月28日,陈小青赴县农业农村局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共商如何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做好2023年杂交水稻制种产业振兴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工作,巩固提升宜黄县“国家级制种大县”优势地位。
宜黄主官如此重视制种产业发展,并积极加强制种产业的统筹谋划和科学布局,可看出宜黄下定决心要把当地制种产业搞上去,以此持续擦亮“国家级制种大县”的金字招牌。
形成系统制种产业体系 补齐种子产业体系短板
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宜黄县棠阴镇积极推动实施水稻制种现代农业产业园、生鲜冷链物流产业园、小河湾湾田园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建设,为棠阴长久发展夯实基础、激发动力、增强后劲。
对此,杜晓良表示,宜黄要着力引进一批高新技术的种业企业,不断壮大种业人才队伍,切实增强育种、生产、加工、销售等各环节的关联度,加快形成产业发展的生态链。
而棠阴镇也在紧紧抓住被列为全市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乡镇的良好机遇,按照“做优一产、做强二产、做活三产”思路,加快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积极发展特色种植业,着力打造杂交水稻制种首位产业,打造红薯粉丝、烟叶、蔬菜等主导产业,同时按照全产业链的理念,做好延链、补链、强链工作,做响绿色有机农业品牌,产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实力显著增强。
打造杂交水稻制种首位产业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此前在宜黄县农业农村局召开专题调研座谈会上,陈小青认为,要切实强化政府的引导和扶持,充分发挥政府政策和社会资源的作用,积极培育一批制种龙头企业和制种大户,形成专业、系统的制种产业体系,补齐种子产业体系的短板。
以宜黄县黄陂镇为例,当地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持续夯实农业基础,发展烟叶种植1200亩、水稻制种7515亩、积极推进400亩大棚蔬菜种植项目。紧跟县委、县政府中医药产业发展布局,充分发挥林下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引进优势企业江西金葫芦生态中药材有限公司,发展中药材三叶青种植、打造西源药谷康养基地。截至目前,完成三叶青育苗20万株、林下种植三叶青的控根容器装填近3万个、高标准农田改造育苗基地近200亩。
加强种业人才培养 补齐人才技术短板
在宜黄县“三项评比”工作月调度会上,杜晓良说,要在退休干部或现有干部中选取一些技术好、知识广的人才成立技术专班,积极主动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难题。
陈小青在宜黄县农业农村局召开的专题调研座谈会上也说到,要强化为民情怀,侧重经济效益,以种业振兴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补齐老百姓收入的短板。同时,还要在农技培训和种业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不断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加强科技创新,在制种方面积极探索,做好专业课题研究,补齐人才技术的短板。
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来,宜黄正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身乡村建设,通过农业招商项目引进和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并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订单种植模式,吸引在外创业人员返乡创业。
下一步,宜黄县将以推动乡村振兴为主线,围绕农业全面升级,谋求农业转型升级新发展。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中药材、制种等特色产业,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力抓好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
与此同时,宜黄通过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健全防贫返贫监测帮扶机制,不断加大农民职业教育力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创客”“新农人”,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职业化、农村现代化,从而为擦亮宜黄“国家级制种大县”的金字招牌助力。